小年的來歷是什么1
小年的由來主要是為了祭祀中國的灶神,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上天匯報,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。于是,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的祭灶小年,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。
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(或二十四日),民間稱為過小年,是祭祀灶君的節日。祭灶的風俗,由來甚久。灶君,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。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《論語》中,就有“與其媚輿奧,寧媚與灶”的話。先秦時期,祭灶位列“五祀”之一(五祀為祀灶、門、行、戶、中雷五神。中雷即土神。另一說為門、井、戶、灶、中雷;或說是行、井、戶、灶、中雷)。祭灶時要設立神主,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。要陳列鼎俎,設置籩豆,迎尸等等。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。
灶君本人,早期有炎帝、祝融之說。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。中國道教興盛之后,曾借《經說》之論,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。“管人住宅。十二時辰,善知人間之事。每月朔旦,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,錄其輕重,夜半奏上天曹,定其簿書”。后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,又有灶君奶奶之說。在不同的地區里,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,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。
祭灶節,民間講究吃餃子,取意“送行餃子迎風面”。山區多吃糕和蕎面。晉東南地區,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,民諺有“二十三,不吃炒,大年初一一鍋倒”的說法。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,冰凍成大塊,吃起來酥脆香甜。舊時,不論貧富,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,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,供奉灶王爺的尊像。
小年的來歷是什么2
1、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,是春節的前奏和序曲。
2、小年也被視為忙年的開始,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、掃塵、祭灶等,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,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、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。
過小年是什么意思
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,也被稱為謝灶、祭灶節、灶王節、祭灶、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,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(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,正月十五為大年)。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。 臘月二十三,又稱“小年”,是民間祭灶的日子。
小年的由來
在民間傳說中,小年的來歷是和祭祀灶王爺的活動有關的,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,民間稱為過小年,是祭祀灶君的節日,祭灶的風俗,由來甚久。舊時,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“灶王爺”神位。“灶王爺”也被稱為“司命菩薩”、“灶神”、或“灶君司命”,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`“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”,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,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,并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。
小年的介紹
小年,即每年農歷臘月廿三或廿四,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。它是整個春節慶?;顒拥拈_始和伏筆,其主要活動有兩項:掃年和祭灶。除此之外,還有吃灶糖的習俗,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、吃糖糕、油餅,喝豆腐湯。早在宋朝,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,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。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。那么什么時候發生了變化呢?這就要到清朝了。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,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,為了節省開支,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。以后王族、貝勒隨之效仿,于臘月二十三祭灶,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。
小年的來歷是什么3
過小年的寓意
首先是祭拜灶君,寄托了老百姓一種辟邪除災、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。人們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,兩邊配聯多為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,下聯也有寫成“回宮降吉祥”,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、酒、雞,并且燒香和燃放鞭炮。還有就是“掃塵”了,大家掃房擦窗,清洗衣物,刷洗鍋瓢,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。另外,“塵”與“陳”諧音,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,寓意把不好的運氣趕走,對未來日子有嶄新的希望。
為什么要過這個節日
到了這天,就是被視為“忙年”的開始,通過祭祀和大掃除等活動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把舊的不快除去,為即將到來的大年夜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,人們也有一個心理準備進入春節。
有什么故事傳說
關于這個節日有很多傳說,這里給大家講一個常見的。據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,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,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。一天,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,羞愧難當,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。玉帝知道后,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,還沒壞到底,既然死在了鍋底,就把他封為灶王,每年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上天匯報,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。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,因為他要上天匯報。于是,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的祭灶“小年”,祈求來年豐衣足食好運連連。
小年的來歷是什么相關文章:
《小年的來歷是什么》





下一篇: 什么是創業板指數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