稱呼
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,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聯系,同時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稱呼。一個人從來到這世界上開始就與周圍的人有了關系,隨之這些稱呼也就開始了。在我國古代就有“六親不認”、“株連九族”、“祖宗十八代”的說法,這“六親”“九族”“十八代”既是親屬之間的關系,也包含不同的稱呼。
從“百度”上查閱,科普一下相關的知識。“六親”,歷代說法不一,大致有以下六種說法:一是指父子、兄弟、從父兄弟、從祖兄弟、從曾祖兄弟、同族兄弟。二是指父子、兄弟、姑姊、甥舅、婚媾、姻亞。三是指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女。四是指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。五是指外祖父母、父母、姊、妹、妻兄弟之子、從母之子、女之子。六是指父母、兄弟、老婆孩子。“九族”泛指親屬。但“九族”所指,諸說不同。一說是上自高祖、下至玄孫,即玄孫、曾孫、孫、子、身、父、祖父、曾祖父、高祖父;一說是父族四、母族三、妻族二:父族四是指姑之子(姑姑的子女)、姊妹之子(外甥)、女兒之子(外孫)、己之同族(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兒女);母族三是指母之父(外祖父)、母之母(外祖母)、從母子(娘舅);妻族二是指岳父、岳母。所謂“祖宗十八代”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。上按次序稱謂:生己者為父母,父之父為祖,祖父之父為曾祖,曾祖之父為高祖,高祖之父為天祖,天祖之父為烈祖,烈祖之父為太祖,太祖之父為遠祖,遠祖之父為鼻祖。即:父、祖、曾、高、天、烈、太、遠、鼻。下按次序稱謂:父之子為子,子之子為孫,孫之子為曾孫,曾孫之子為玄孫,玄孫之子為來孫,來孫之子為晜(讀kūn)孫,晜孫之子為仍孫,仍孫之子為云孫,云孫之子為耳孫。即:子、孫、曾、玄、來、晜、仍、云、耳。
“六親”,“九族”“十八代”都算是親屬稱呼。就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,是基于血親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、叫法。它是以本人為軸心的確定親屬與本人關系的標志。生養本人的是父親和母親,稱呼為爸爸,媽媽;由爸爸衍生出的有爺爺(祖父)、奶奶(祖母),大伯、大媽,叔叔、嬸嬸,姑媽、姑爹,姑姑、姑父;還有太爺爺(曾祖父)、太奶奶(曾祖母),姑爺爺、姑奶奶;堂哥、堂嫂,堂姐、堂姐夫,堂弟、堂弟妹,堂妹、堂妹夫;姑表哥、姑表嫂,姑表姐,姑表姐夫,姑表弟,姑表弟妹,姑表妹、姑表妹夫。由媽媽衍生出的有外公(姥爺)、外婆(姥姥),姨媽、姨爹,舅舅、舅媽,姨姨、姨夫,姨爺爺、姨奶奶;姨表哥、姨表嫂,姨表姐、姨表姐夫,姨表弟,姨表弟妹,姨表妹,姨表妹夫。由本人衍生出的有哥哥、嫂子,姐姐、姐夫,弟弟、弟妹,妹妹、妹夫。老婆(妻子)、老公(丈夫),兒子、兒媳,女兒(姑娘)、女婿(姑父);孫子、孫媳婦,孫女、孫女婿;外孫子,外孫女,親家公、親家母;岳父、岳母,公公、婆婆;大姨子、小姨子,連襟,妯娌,大舅哥(妻哥)、妻嫂,小舅子、小舅媳婦,大姑子、小姑子;侄兒、侄女,外甥、外甥女;干爹、干媽,繼父、繼母。如此等等,有諸多稱呼。
除了上面的親屬稱呼外,還有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社交稱呼。上學以后有同學、老師,班長、副班長、學習委員、體育委員、衛生委員、文藝委員,課代表,小組長,少先隊員,大隊長、中隊長、小隊長,共青團員,輔導員,圖書管理員,宿管阿姨,清潔工,伙食管理員,廚師(大師傅),校醫,朋友,舍友,對象,男朋友,女朋友,閨蜜,發小,死黨。工作以后有領導,書記、主任、主席、部長、廳長、局長、秘書長、理事長、董事長、經理、廠長,同事,張哥、王姐,小趙、小李。生活中還有一些特殊的稱呼,大爺、大媽、叔叔、阿姨、大哥、大姐、大兄弟、大妹子、帥哥、美女,老鐵,親愛的,寶貝,藍顏,紅顏等等。
不管是那種稱呼,都是要講究禮儀的,是對親屬、朋友或其他有關人員使用的一種規范性禮貌用語,準確的稱謂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系。稱呼禮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外交活動中都非常重要,使用稱呼,應當謹慎,稍有差錯,便貽笑與人。恰當地使用稱謂,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。稱呼要表現尊敬、親切和文雅,使雙方心靈溝通,感情融洽,縮短彼此距離。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呼,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,也是人與人感情聯系的重要因素。
文:許建忠
稱呼相關文章:
★ 曾經的稱呼
《稱呼》




